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深成功举行
2023年7月13日,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西涌天文台综合观测基地会议室举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北京大学胡敏教授、暨南大学邵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新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万齐林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杨新教授、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杨红龙正高级工程师等出席会议,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副台长罗红艳、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王伟民作为特邀嘉宾参会,南方科技大学傅宗玫教授、朱雷副研究员、叶建淮研究员、沈惠中研究员、王辰研究员、李莹研究员、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刘爱明高级工程师、张春生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芳副教授等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研究站负责人杨新教授共同主持。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协办。杨新教授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能对研究站的建设情况进行指导。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发表致辞,表达了对研究站工作的支持和认可。随后,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共同为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揭牌。 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致辞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共同揭牌      杨新教授对研究站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依托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边界层观测平台,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空天地”综合性观测,希望能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促进大湾区“双碳”目标的落实。研究站负责人杨新教授汇报      共建单位负责人杨红龙从单位介绍、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未来规划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目前拥有灾害天气、城市气候、环境气象三张监测网,这个网络设备齐全、覆盖范围广,可以进行长期、密集、连续性监测,为城市公共安全和规划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共建单位负责人杨红龙正高级工程师汇报      研究站核心成员朱雷副研究员、叶建淮研究员以及李莹研究员,分别从含氟温室气体长期在线连续性监测、海陆交界昼夜边界层污染物垂直观测、海洋排放对大气化学与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汇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芳副教授作为开放课题代表,对大气细颗粒物吸湿性进行汇报。核心成员朱雷副研究员汇报核心成员叶建淮研究员汇报核心成员李莹研究员汇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芳副教授汇报      听取汇报后,学术委员会委员表达了对研究站工作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从研究定位、数据共享、监测技术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指出,研究站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系统,对气候、气象观测进行更透彻、更深入的分析。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听取汇报 在认真听取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后,杨新教授进行总结性发言,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能现场指导工作,这对研究站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将会严格按照各位专家意见认真落实“双碳”目标,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建站启动会在南科大举行
5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的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建站启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站点位于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西涌),为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市气象局共建,是我校获批建设的首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王亚武副部长致辞启动会由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新院长和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主持,南科大科研部王亚武副部长致辞。 杨新院长作报告             杨红龙高工作报告杨新院长首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大湾区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站点建设情况,提出该站点将开展湾区海-陆-气相互作用、污染物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以及温室气体通量的“空-天-地”长期综合观测,旨在细致刻画滨海区局地环流机制、海-陆界面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和海-气界面大气化学组分演化。研究站力求建设成为全国滨海区大气背景站点的先行示范,将为推进湾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湾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能力以及促进湾区有效落实国家“双碳”政策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撑。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正研级高工杨红龙介绍了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基本情况,提出未来将与南科大展开更紧密的合作,为大湾区大气环境治理作贡献。环境学院教授傅宗玫副院长、助理教授朱雷、叶建淮、王辰、沈惠中分别就学院大气环境研究工作进行汇报。在学术委员会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胡敏教授、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中山大学范邵佳教授、暨南大学邵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新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万齐林主任逐一发表意见与建议,就“大湾区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建设建言献策。 线上、线下专家交流讨论最后,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远航院士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张远航院士表示“大湾区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 地理位置优越,对珠三角大气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其建设可为当地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湾区空气质量提升。同时,张远航院士指出本站点也要推进与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家范围内其他各平台台站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多站点综合观测,更好地服务于大湾区防灾减灾和国家“双碳”政策的需求。         线上、线下与会专家合影 

台站主要研究方向

温室气体检测、遥感与通量反演
海气交换及关键海洋大气化学过程探究
滨海区海陆源大气气团交互及关键海洋大气物理过程研究
台站简介

         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简称“研究站”),由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共建,是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的首个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站立足大湾区“双碳”政策及广东省应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需求,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海洋碳排放和海洋大气演化过程,开展气溶胶一云一降水相互作用、海陆源大气交互作用及海气交换等综合观测研究,旨在提高大湾区季风强降水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广东省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防控能力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处置能力。

仪器设备

实验室仪器 西涌站台设备 综合气象观测网 环境学院仪器
臭氧监测仪
臭氧监测仪
氮氧化物监测仪
氮氧化物监测仪
气溶胶光声消光仪
气溶胶光声消光仪
扫描电迁移粒径谱仪
扫描电迁移粒径谱仪
风廓线雷达
风廓线雷达
激光云高仪
激光云高仪
热脱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热脱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城市冠层观测
城市冠层观测
海洋气象观测
海洋气象观测
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
近地层(海面)通量观测
近地层(海面)通量观测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射线荧光光谱仪
X射线荧光光谱仪
材料微区光谱表征系统
材料微区光谱表征系统
离子色谱仪
离子色谱仪

学术委员会

张远航(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远航(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澍
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澍
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建明
复旦大学,欧洲科学院院士
陈建明
复旦大学,欧洲科学院院士
丁爱军
南京大学,教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丁爱军
南京大学,教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范绍佳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
范绍佳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
胡敏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胡敏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邵敏
暨南大学,教授,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
邵敏
暨南大学,教授,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
王新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教授,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新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教授,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动态